老子四十一章短句

1.求所有《老子》中含“道”的句子 好多的,比如: 道可道,非常道 下面是《老子》的全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1.求所有《老子》中含“道”的句子

好多的,比如: 道可道,非常道 下面是《老子》的全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

2.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

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

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

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 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

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

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

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 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

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颣”。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

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 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

“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

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

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 “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

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

3.《道德经》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难以理解,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像劝人后退,容易倡导的道理反而像难以实施,至高无上的品德反而像空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像是沾染了杂色,广博的品德像有什么缺少,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像惰气十足,品质纯真反而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级的音乐只有微细的声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无形。”规律虽然无形无声,不可言说,然而它却最能够辅助万物且成就万物。

正因为种种根性不一,所以就会出现善、恶;美、丑;聪明、愚蠢;信、疑等等差异,我们现在只看见表面的现象,深层次的道理在哪里?这就要追究前因后果,真有前因后果吗?当然有,这是已被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基因的出现就是一个方面的证明,除了基因与人关系密切相关外,还有就是灵魂转世,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可否认,尤其是佛教更是推崇备至,因为佛教的理论是建立在因果轮回的基础上

4.

相反和反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有形生于无形.【感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是老子参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总结,是为人谋事的最高法则! “反者道之动”是说“道”的一种运动变化形式就是一个字——“反”.“反者道之动”就是“反动”啊,万事万物的规律都是“反动”的,反向运动、反复运动. “反”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返回、反复,同“返”;第二个意思是反对、相反.这两个意思,是同时具备的.先看第一个意思,大家想一想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它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不是都是反复、回归——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比如说太阳今天早晨从东方升起,中午升得最高,下午开始往西边落下,到第二天又是东升西降.月亮每一个月都有阴晴圆缺,都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变化.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庄稼也都是随之生长收藏.还有潮起潮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草长莺飞……哪一个不是生生灭灭,周而复始?从宏观视野看,就是物质不灭定律,这就叫“周行而不殆”,这是一个大规律.《周易》把它看成是周期变化——“反复其道”“周流六虚”,佛家看成是“轮回”“因缘”,儒家看成是“慎终追远”“原始反终”. 第二个意思,反对,就是相反、相对.老子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跟孔子不同,孔子一般说“是什么”,老子一般说“不是什么”.孔子是一种正向思维,老子是一种反向思维.大家知道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吧?比如说要画一朵云,国画怎么画,油画又怎么画?油画要用颜料把这朵云是什么色彩给画出来,一朵彩云要用各种颜色.而国画画云,不是用颜色、水墨把云给画出来,而是“飞白”,就是留空白,把它周围的山画出来,没有画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就是云了.这就是以不画为画,这是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老子不说“是什么”,而说“不是什么”,比如说不是“物”、不是“名”、不是“形”……把不是的东西都淘汰了,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道”了.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反向、对待的思维方式:你居上,我就居下;你呈强,我就示弱;你华美,我就素朴.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一种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柔弱胜刚强,这一点在《老子》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和水.我们成年人要向婴儿学习,向水学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不要锋芒毕露.柔弱、谦虚、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宝,才是取得成功的“大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对“道”的作用的描述,是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进一步论述.可以参看《老子》第一章.。

5.老子经典句子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6.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

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

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

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

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

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

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

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纇”。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

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

“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

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

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

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和灵魂变得越。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