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十课佳句赏析

1.初一语文第11到13课好词好句摘记 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红耳赤 白净柔嫩 满面红光 满头银发 目光炯炯 双目如潭 火眼金睛 浓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气宇轩昂 …

1.初一语文第11到13课好词好句摘记

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红耳赤 白净柔嫩 满面红光 满头银发 目光炯炯 双目如潭 火眼金睛 浓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气宇轩昂 高大魁梧 英姿飒爽 衣着得体 (2)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洋洋得意 和颜悦色 悠然自得 容光焕发 神采飞扬 气势汹汹 神情沮丧 愁眉苦脸 没精打采 泪流满面 (3)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 心花怒放 满心欢喜 归心似箭 心旷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悦诚服 心事重重 忧心忡忡 心如刀绞 悲痛欲绝 怒火中烧 心惊胆战 心慌意乱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4)描写人物的句子 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师有一头漂亮得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那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地光环。 我地同学萧红,梳着一条大辫子,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看起来蛮漂亮的。

(1)描写学习态度的词语 勤奋 刻苦 认真 专注 钻研 踏实 勤恳 虚心好学 发奋苦读 脚踏实地 不耻下问 精益求精 刨根问底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如饥似渴 持之以恒 一丝不苟 (2)专心学习的词语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屏息凝视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津津有味 掩卷沉思 神情专注 (3)描写学习的佳句 小飞坐在座位上,埋头只顾写呀写呀,笔底下好像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流出来,用不到一节课的时间,一篇作文竟全写好了。 晓鸿恰好面对窗户坐着,午后的阳光射到她的圆脸上,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她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慢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喜爱的神态。

每当我做作业时,笔尖沙沙响,好像小鸟在对我唱歌,又好像在鼓励我:“你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 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他这个调皮鬼,书念得太快了,劈劈啪啪,像是炒花生米一样。

娟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声音脆生生,很是好听,连阳光也听得入了迷,偷偷地从窗口钻进了教室,落在她的书上,久久不愿离开。 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

她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他勉强打起精神,翻开书,开始就觉得一行行的字在上面活动起来,像要飞;后来觉得只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像一窝蚂蚁在纸上乱爬。

他又埋头写起作业来,屋里静悄悄的,只听到钢笔在纸上沙沙写字的声音。 同学们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像几十株花儿在静悄悄地承受着辛勤园丁的浇灌。

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好句: 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

早晨,太阳像个刚出门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来。 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 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地面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 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着点红,由上到下整个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条都是火镜的焦点,仿佛一切东西就要燃烧起来。

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 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

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太阳正被薄云缠绕着,放出淡淡的耀眼的白光。 太阳一年操劳到头,忙到冬天,就筋疲力尽,几乎放不出热力来了 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

2.初一上册课外古诗十首赏析

【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

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

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龟虽寿》共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入乐时加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关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层,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是开头四句。

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寿不长”。诗人为了表现这一意思,没有采取直述的写法,而是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

神龟,是龟的一种,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长寿,神龟尽管能长寿,但最后还是要死亡,所以诗中说“犹有竟时”。腾蛇,相传是一种像龙一样的神物,本领很大,腾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到时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诗中说“终为土灰”。

诗人在这里特别标举神龟和腾蛇,这是因为在迷信思想相当盛行的古代,神龟和腾蛇都被染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即使这样,诗人也断定它们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神龟和腾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种,那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诗人用神龟和腾蛇作比喻,不仅具有举一反三、以重代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开头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写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龟和腾蛇,至于被比喻的内容,则完全略去了。

这样处理,不仅语言精练,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会自然地联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及时行乐,虚度时光;有的慨叹迟暮,消极悲观。而曹操则表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这首诗第二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老骥伏枥”以下四句是第二层。这一层是全诗的中心。

在写法上,这一层和第一层有些相似之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老骥,就是老千里马。

在古代,千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征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曹操用老骥作比喻,饱含着对老骥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他自己几十年戎马俊倥偬的征战生涯的象征。

在内容上,这一层上承第一层,一方面表现了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进入暮年时的可贵的精神状态。这一层一开始就写“老骥伏枥”,写出了千里马同神龟和腾蛇一样,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也是要老的。

千里马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他写《龟虽寿》时,已是53岁的年纪,照古人的说法,人“五十始衰”。

因此,曹操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主要不在这里,而在于他面对暮年,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珍惜年华,总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长自己的生命,从而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建功立业,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的这种思想感情在《龟虽寿》的第三层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在曹操看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天”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来决定的。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们能够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寿命与自然属性有关系,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寿命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种朴素的、辩证的唯物精神,否定了长期流传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龟虽寿》的中心是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奋发有为,即使到了暮年,“犹冀有新功”。

《龟虽寿》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过故人庄 【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

3.初一上册第10课资料

什么第十课?语文的?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时,按时。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3)不:不是。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

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4.初一上册课外古诗十首赏析

【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

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乌桓。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

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全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龟虽寿》共十四句,除最后两句是入乐时加的,和全诗的内容没有关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层,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是开头四句。

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寿不长”。诗人为了表现这一意思,没有采取直述的写法,而是连用了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

神龟,是龟的一种,古人常常用它来象征长寿,神龟尽管能长寿,但最后还是要死亡,所以诗中说“犹有竟时”。腾蛇,相传是一种像龙一样的神物,本领很大,腾蛇虽然能腾云驾雾,但到时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诗中说“终为土灰”。

诗人在这里特别标举神龟和腾蛇,这是因为在迷信思想相当盛行的古代,神龟和腾蛇都被染上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即使这样,诗人也断定它们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神龟和腾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种,那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诗人用神龟和腾蛇作比喻,不仅具有举一反三、以重代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开头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写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龟和腾蛇,至于被比喻的内容,则完全略去了。

这样处理,不仅语言精练,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会自然地联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及时行乐,虚度时光;有的慨叹迟暮,消极悲观。而曹操则表现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这首诗第二层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老骥伏枥”以下四句是第二层。这一层是全诗的中心。

在写法上,这一层和第一层有些相似之处,也是运用了比喻,用伏在马槽上的老骥还想驰骋千里,来比喻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老骥,就是老千里马。

在古代,千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征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曹操用老骥作比喻,饱含着对老骥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他自己几十年戎马俊倥偬的征战生涯的象征。

在内容上,这一层上承第一层,一方面表现了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经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进入暮年时的可贵的精神状态。这一层一开始就写“老骥伏枥”,写出了千里马同神龟和腾蛇一样,也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也是要老的。

千里马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他写《龟虽寿》时,已是53岁的年纪,照古人的说法,人“五十始衰”。

因此,曹操在这首诗中,承认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主要不在这里,而在于他面对暮年,在精神状态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有作为的人,总是珍惜年华,总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长自己的生命,从而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建功立业,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的这种思想感情在《龟虽寿》的第三层有比较集中的表现。在曹操看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天”有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来决定的。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们能够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寿命与自然属性有关系,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寿命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种朴素的、辩证的唯物精神,否定了长期流传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迷信说法,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 《龟虽寿》的中心是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奋发有为,即使到了暮年,“犹冀有新功”。

《龟虽寿》表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过故人庄 【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

5.初一语文上册第十课词语手册的词语与解释

求知:探求知识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深远:(影响等)深刻而长远曰:说之:代学习的内容亦:也;也是乎: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朋:朋友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人家不了解(我)吾身:我自己谋:谋划,出主意忠:尽心竭力交:交往学而不思:学习却不思考则:就,那么诲:教导,指教知之乎:明白了吗为:就是内自省:内心自我反省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士:这里指读书的人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仁以为己任:把推行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死而后己:到死才停止岁寒:一年最冷的时候一言:一句话终身:一辈子行之:奉行它欲:想要施:加,施加。

6.初一语文上册第十课 全文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