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佳句鉴赏

1.【从两篇文言文中选出喜欢的两个句子,并简要赏析.《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采用动、…

1.【从两篇文言文中选出喜欢的两个句子,并简要赏析.《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我教初中语文,有问题可以找我哈。

2.古诗《与朱园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

“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

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

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

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

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

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

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

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

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

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

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

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

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

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

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

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3.【要《江雪》《与朱元思书》的赏析】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只有短短的四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起首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曲折写照.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4.与朱元思书的赏析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5.赏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

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6.与朱元思书赏析

这是我根据你的要求所作出回答:在这一片奇伟、美妙、瑰丽的山水中,人们都会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从而陶醉于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中。

自然,对世间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便感到索然无味。个人的主观臆测,你认为错,我的问题;你认为对,那这见解就属于你了。

下面我再附上对本文的赏析或说理解(一半原创!)。(对前半部分的赏析:文章开篇是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对“异水”的描写,抓住了“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清净澄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对第三段的赏析: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这样对山的描写,赋予了山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仿佛要挣脱大地,直指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延绵不绝,重峦叠嶂。接着又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的“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

但我们仍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情景相生的描写中,发现作者对山水的陶醉之情,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与高尚的情怀。首先可以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而作者对山景的两句观感,更传达出对世间功名利禄的索然无味,对荣华富贵的不屑、轻蔑与藐视,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也表达了对奇伟、美妙、瑰丽的山水的向往,对淡泊、平和、宁静的心境与精神境界的追求。

作者这份不等同于消极遁世的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少了一分严肃与悲观,多了一分潇洒与开朗,更易让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本文包含了劝友归隐的情感和避世隐退的志趣。)。

7.赏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

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8.与朱元思书赏析

这是我根据你的要求所作出回答:

在这一片奇伟、美妙、瑰丽的山水中,人们都会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从而陶醉于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中。自然,对世间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便感到索然无味。

个人的主观臆测,你认为错,我的问题;你认为对,那这见解就属于你了。下面我再附上对本文的赏析或说理解(一半原创!)。

(对前半部分的赏析:文章开篇是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对“异水”的描写,抓住了“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清净澄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对第三段的赏析: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这样对山的描写,赋予了山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仿佛要挣脱大地,直指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延绵不绝,重峦叠嶂。接着又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的“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我们仍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情景相生的描写中,发现作者对山水的陶醉之情,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与高尚的情怀。首先可以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而作者对山景的两句观感,更传达出对世间功名利禄的索然无味,对荣华富贵的不屑、轻蔑与藐视,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也表达了对奇伟、美妙、瑰丽的山水的向往,对淡泊、平和、宁静的心境与精神境界的追求。

作者这份不等同于消极遁世的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少了一分严肃与悲观,多了一分潇洒与开朗,更易让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本文包含了劝友归隐的情感和避世隐退的志趣。)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