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也叫绝句长短句

1.词又叫( ) 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

1.词又叫( )

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2.古代的诗,那类属于交古体诗 ,那类属于曲,那类属于叫词,那类

旧诗 : 1.古体诗 (古风)如:《诗经》《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古典诗)

1.绝句 (四句)五言、七言

2.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或格律诗) 2.排律(八句以上)

3.律诗(八句)五言、七言

3. 词 :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阙(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阙(片)象对联一样相对)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新诗(1919年以后的现代诗)

词和曲的区别:词和曲是我国古代韵文的重要休裁。词原称曲子词、曲、曲子、曲词,或称杂曲、歌曲、琴趣、长短句、诗余、语业、乐章等,到南宋时称为词。曲是流行于元明时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又称词和乐府等。曲是和乐的诗歌,曲形诸文字后就与词相近似。曲和词有区别,按王力教授在《汉语律诗学》中归结为三项,一是词的字句有一定,曲的字数没有一定,有些曲调里甚至可以增句;二是词韵大抵依照诗韵,曲韵则另立韵部;三是词有平上去入四声,北曲则入声归入平上去。涂宗涛先生则认为词曲的分别在于曲的衬字多,词的衬字少,词虽有调同体异现象,但同一词调一般地讲相差并不悬殊,曲却不是这样,同一曲调的字数和句数往往差别较大。除上述区别外,曲为单调,词则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在语言上,曲比词更加口语化。

除词曲那部分都比较简洁 都是老师给我们的资料

3.体裁nbsp;词,也叫什么

词(ci第二声)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关于词的起源,有几种说法:1、起源于远古说nbsp;nbsp;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

汪森的《词综序》说:nbsp;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nbsp;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

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

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nbsp;编辑《词综》且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

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nbsp;nbsp;《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

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

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

《五子之歌》则出自《尚书·夏书》,后人相传其为夏时的歌曲。朱、汪二人从远古的《南风》、《五子》等诗歌开始,又延及《诗经》及以后其他诗歌中的长短句,认为词中长短句的源流既广且长。

nbsp;nbsp;nbsp;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nbsp;nbsp;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

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

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

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nbsp;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皆见《爰园词话》)nbsp;nbsp;nbsp;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nbsp;nbsp;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nbsp;nbsp;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

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

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

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

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圣师删以为经。

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nbsp;nbsp;“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

4.体裁 词,也叫什么

词(ci第二声)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关于词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起源于远古说 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

汪森的《词综序》说: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

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

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 编辑《词综》且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

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 《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

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

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

《五子之歌》则出自《尚书·夏书》,后人相传其为夏时的歌曲。朱、汪二人从远古的《南风》、《五子》等诗歌开始,又延及《诗经》及以后其他诗歌中的长短句,认为词中长短句的源流既广且长。

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 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

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

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

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皆见《爰园词话》) 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 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

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

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

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

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圣师删以为经。

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说:“宋词之沿革,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清成肇麐《唐五代词叙》说:“十五国风息而乐府兴,乐府微而歌词作。”

清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说:“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其趣一也。”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郭麐之语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于齐梁。”清丁炜《词苑丛谈序》说:“诗与词,均《三百》之遗也。”

清田同之《西。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