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本思想的短句有

1.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那句话是什麽 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的“民贵君轻”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在一个诸侯混战、民…

1.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那句话是什麽

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的“民贵君轻”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本思想命题。在一个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提出并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天下)。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呼吁统治者爱民、重民、与民同乐,其人、其言、其行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犹不减其光辉。

本文试图对孟子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作一梳理,并对其现代价值作一分析。应该说明的是,孟子并没有提“民本”一词,民本是后世思想家对于他爱民、重民思想的概括,在他的著作中,他以“仁政”或“王政”来命名自己的民本政治主张。

2.找出《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中国古代关于民主的句子

“民主”一词,中国古文中的含义及例句。

(“民主”一词,中国古文中的含义与今不同)1、民之主宰者。多指帝王、君主。

《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 成汤 。” 《左传·文公十七年》:“ 齐君 之语偷。

臧文仲 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文选·班固》:“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民主,天子也。” 《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昌 遂据 江夏 ,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

’”2、指官吏。《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民主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与“专制”相对立。

(同现代解释)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 [郑观应(1842─1921)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署罗浮偫鹤山人等,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盛世危言》 ,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重要著作,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式出版。

该书出版对清末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启后的作用,亦为1898年开始的百日维新奠下重要根基。] “民主”一词的现代解释,指一种社会状态,其特点是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民本文化。“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以民为本,古代一些重要典籍早有记载。《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子·霸业》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这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民心的向背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制约着社会的全局,这就形成了儒家民本文化。儒家民本文化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文化,中心思想是讲,国家的治理应以民为本。

“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民贵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二)爱民仁民。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三)安民保民。

《尚书》中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统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过整合“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而谋求特定的阶级利益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如唐太宗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句子是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句子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选自《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5.孟子提倡的民本思想和我们现代社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

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制民之产”、“薄税敛”、“国君进贤”等基本理念。孟子民本思想为我们展现了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民主政治的思路。

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在所有的儒家经典人物中,我对孟子算是最有好感的了。

因为,他的民本思想最为集中,而且比较能够前后一贯。他说过许多关注百姓生活疾苦,贬抑王公大臣的话,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再比如君主假如不仁,为臣可以杀之,并且杀这样的君主,如杀一夫,而不必冒轼君犯上的罪名。(“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轼君也。”《梁惠王章句下。

八》)读这样的句子,就感觉从孟子这里有一股正义之气。不像孔子一方面把人看得比马还重,一方面一当了点官就要捏造罪名杀自己厌恶的人。

那个少正卯本也不是一个无名小卒,孔子那么急切地要杀他,可见,他也是一个足以威胁孔子的重量级的人物。他们曾经在私人办学与学说对立过程中形成了竞争对手,曾经三度抢走了孔子的生源。

可见即便是圣人,一旦在利益面前,哪里还管得了什么人贵还是马贵?只是,在这个时候,孔子杀少正卯比下决心杀一匹马的决心要来得果断一些,这是不用怀疑的。孟子没有听说他杀人。

而且他喜欢把那些食肉的王公大臣们教训得灰头土脸的,作服从状。这真的为世代无权的读书人出了一口大恶气。

所以,对孟子经常喜欢引用的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也就不去追究了。

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经常为百姓说话,但是站立的立场却仍然是王公大臣贵族的。始终只是劝他们手下留一些情,不要把老百姓逼得太过分了,否则他们就会起来造反,从而你的幸福安稳的日子就会被毁掉。

所以,他的理想就是“为民作主”,而不可能是“让民作主”。这可谓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最根本的分歧。

假如不强求为难死人,我以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仍然在客观上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一些生活上的改善。其实孟子的理想在《孟子》一开篇就说得很清楚:“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这一段话的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君主的统治稳固。

也就是让他们世代一直“王”下去。所以整本的《孟子》其实都是在给统治者讲“王”术。

可惜的是,那些王公大臣贵族们虽然经常被孟子搞得一愣一愣的,摸不到头脑,只好低头服输,但是,他们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服从孟子的。孟子之雄辩,只是当时出了一些豪气,但是实际上这些雄辩却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最有意思的是,孟子在《孟子》一书中的结尾处这样无可奈何地叹息道:“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皋陶,则见而知之。

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

若伊尹、莱朱,则见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

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人居,若此其甚也。

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章句下》)从这些感叹来看,孟子从历史的角度一路数下来,一直数到自己。

对孔子也包括自己的“仁义”学说表示了深深的怀疑。历史就这样五百年五百年地传下来。

传到孔子,离孟子不过百年,而且他们居住的地方又这样近,但是仍然是“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这些事有不有发生还是值得深深怀疑的。见之与闻之,都是值得怀疑的。

这可能是孟子一直在宣扬自己的学说过程中遭受到种种碰壁后的感叹或者牢骚话吧?其实,孟子之后的二千多年的中国,他们的学说得到了正宗权力的承认并且实施。但是,孟子的理想之国,却始终没有出现过。

几千年来,中国就是在一治一乱的反复循环中重新演绎着那些历史悲剧。可见民本思想是没有出路的。

不仅现代已经大大过时了,而且就是孔子、孟子时代,也没有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这种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的理论后面,非常适宜于培养伪君子与御用文人。

这样的御用文人经常不过是拿笑的流氓而已。一旦与拿枪的流氓结合起来,天下的老百姓经常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而。

6.赵威后问齐使中体现赵威仁政的思想观点的句子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但赵威后却反驳他说:“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假如没有人民,又怎么能有国君呢?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两个假设反问,以前句结论为后句前提,逐步推理,正确而又简明地论证了“岁”、“民”、“君”三者的主次本末关系。这种鲜明的民本思想,上承孔子“载舟覆舟”、孟子“民贵君轻”之说,下开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之论,体现出赵威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开明态度。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