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导观念短句

1.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医养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1.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医养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基本观念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2.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一、顺应自然 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凉了穿上,热了脱”。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二、形神合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三、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也就是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或者说“静养精神,动养形体”。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3.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一、顺应自然 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凉了穿上,热了脱”。

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二、形神合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

“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三、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也就是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或者说“静养精神,动养形体”。

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4.中医养生的观点都有哪些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黄帝内经》之上的,因此中医养生的观点也大都出自《黄帝内经》,主要有自然观、防治观、情志观、精气观、动静观及食疗观。

自然观是指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养生观,它是《黄帝内经》中“天人一体”思想的表现。 自然观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方能延年益寿。

认为养生宜采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也就是说要顺四时而养,才能使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 防治观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突出的是未病先防的思想。 情志观其实讲的是身心关系,即精神活动对身体的影响。

健康的身心对于延年益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才能保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渴,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邪矣”。

精气观是一种朴素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三者之间具有互相滋生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正常进行。

因此,养生的目的是协调阴阳气血,保证精气正常流通,使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 动静观也是中医养生的一种基本观点。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葆青舂的秘诀,例如东汉名医华佗所创五禽戏便是运动健身的著名例子。 中医在注重运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静养,因为“能动能静,解以长生“,动静结合,一张一弛,一阳一阴,既对立又统一,方才符合自然养生之道。

食疗观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没有绝对的“药”或绝对的“食”,只有寒、热、温、凉、平药性的区别而已。

药食同源的材料既可入药又可作为食物,它也和药物性能一样,包括气、味、升降浮沉、补泻等内容,因而可平衡脏腑阴阳,养生保健。《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化源”,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

因此,平时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摄取相应的食物,以达养生之效。

5.什么是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医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治未病”的实质是“人人享有健康”。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养生要注重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人体阴阳的平衡、人体脏腑的平衡、气血经络的平衡。

而在这其中,对于当今社会,人们尤其要注意人与社会的平衡。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最为重要的。常观天下之人,凡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间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总结起来,就是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中医的养生观念又是什么呢?

一、预防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二、整体观:天人相应、形神兼具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

三、平衡观: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平衡观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

四、辩证观: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辩证观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