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首富排行榜2017(山东首富排行榜2022)

2021年12月15日,《山东富豪榜》公布。 在与350位企业家的角逐中,郑家族以789.3亿元身家蝉联山东首富。 而且其集团已经连续10次跻身世界500强。 郑是谁,她为什么会积…

2021年12月15日,《山东富豪榜》公布。

在与350位企业家的角逐中,郑家族以789.3亿元身家蝉联山东首富。

而且其集团已经连续10次跻身世界500强。

郑是谁,她为什么会积累这十亿美元的财富?

信息:她是集团的主席,基金会的主席,张士平的妻子。

在这个极其简短的介绍背后,隐藏着财富“真相”:张士平。

与柳传志、任、曹、宗同为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华商五老”。

(张士平)(张士平)

张士平曾在采访中说:“我一直专注于实体经济,靠汗水赚钱,不搞房地产和期货。

如果我不明白,我就不做。这是规定。”

所以,让他富起来的不是快钱高回报的投机,而是两个“夕阳产业”:纺织业和铝业。

他35岁创业,72岁退休,把一个只有61名员工的小棉纺厂,变成了营收4130亿元的综合性集团。

由于他异常低调的风格,张士平一度被外界忽视。

直到2011年和2012年,他两次获得山东首富的头衔,才突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中国隐藏财富之王”的传奇故事。

1946年,张士平出生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的一个偏远村庄。

在他成名之前,这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贡献有限。

如今,邹平县深深打上了“张士平”的烙印,家乡人告诉外地人时,都会介绍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到这里。

张士平谈到了家乡的贫穷落后;

没有名山大川,经济工业不强,甚至一度交通闭塞。

经常挨饿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张士平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利的先天和客观环境中长大的。初中毕业后就不读书了,他没有受到任何商业熏陶。他去和父母住在一起务农。

穷人家的孩子,最有前途的表现,就是能用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1964年,18岁的张士平开始在工厂工作,并在县第五油棉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因为肚子里的墨水不多,只能干些推板车、扛棉花之类的脏活。

但在那个年代,有一份正当的工作,属于国家的集体性质,被很多人视为羡慕的铁饭碗。

做得好,就能待一辈子。

张士平,一个苦力,非常满意,工作非常努力。光着膀子挖沟的奇闻,一度被传为美谈。

他扛了17年的棉花包,一包有一百多斤重。

少则一天十几包,多则几十包,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但他从不喊累。

平日里,张士平也爱打篮球,经常邀请工友们在坚硬的石头篮球场上度过青春时光。

但往往打完架,忍不住做出来的布鞋就漏洞百出,成了一次性产品。

那时候一双鞋要我老母亲做好几天。根据张士平的消费方法,它不能被供应。

因此,心疼母亲的张士平干脆脱下鞋子,光着脚跑上球场。

1981年的张士平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能吃苦,最能吃苦”。

从队长、车间主任、副厂长一步步升到厂长。

他升官了,却没有发财,就老老实实地把每月70的工资交上去,先是交给母亲,然后交给儿媳妇,全是因为“听父亲的话”。

可见张家虽穷,家风甚严。

这对张士平影响深远,他后来创立的所有企业都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35岁当了“大官”,张士平30岁站住了脚,事业有成。但真正的努力才刚刚开始,他辉煌的成就才正式开始。

当时国有单位最突出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或者说是思想觉悟和素质水平的问题。

新官上任,张士平一点也不含糊:

不习惯工人随地大小便的恶心习惯,他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车间行为纪律;

他宣布迟到一小时,罚一个月工资,因为他上班迟到早退的习惯性态度。

这位员工顺手吃了工厂收来的榨油用的花生,他立即解雇了这个人,不管这个人是某个领导的亲戚…

在铁腕政策下,这个以前在当地被称为“最差”的工厂,慢慢有了正规军的样子。

在张士平看来:

“不管是规模还是效率,我们从来没有实行过粗放式管理。

永远是西瓜和芝麻一起,每个环节都精心管理。”

除了抓内部的“小事”,重大事件的制作也不能放松。

当时有61名职工的油棉厂,闲置了半年。

因为厂里的主要经营方式是收棉、加工、卖棉,所以收棉旺季过后,大家都会集体休息。

张士平觉得这样不行,所以他必须全力以赴,快速前进。

于是,国家放开粮油生产后,他率先搞了不同的购销:

到河南、安徽等地收棉籽、大豆、花生,利用工厂不该有的空闲散劳动力压榨原料制油销售。

这样一来,一年的另一半时间被合理利用,收益也上去了。

同时,张士平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以竞争上岗和按劳分配为基础。做得好,就留下来;做不好就走,推翻了同吃一个锅的传统。

上任仅三年,油棉厂就实现了全国供销行业第一次盈利,当年盈利400万。

在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

1985年,张士平因明显的突出表现被授予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并代表省劳动模范赴京领奖。

这次表彰被他视为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奖励。

若干年后,当他成名后,便有了山东首富、亚洲棉王、权力斗士、铝业巨头等诸多大名。

当被问及最喜欢哪个称号时,张士平依然诚实地回答:“最自豪的是全国劳动模范。”

一家企业做大后,其他眼红的企业纷纷效仿,棉花加工厂的利润逐渐被稀释和瓜分。

张士平继续前进,带领团队探索其他盈利点。

有一年棉花丰收,厂里的仓库坑坑洼洼。张士平回忆说,“你只能把草装在袋子里,把多余的棉花放在地上。”

这些暂时无法消化的棉花,张士平为他们开辟了新的生产线来制造毛巾;

然后水平延伸,用于纺织品、家纺、服装等。总之,物尽其用,不浪费。

张士平的原则是:“挤压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坚持走下去。”

1986年,毛巾厂投资兴办,当年实现利润25万元。

无论是新开发的榨油原料还是毛巾制造,张士平早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

他拿出全部家当,积极动员大家一起出资,终于把作坊和工厂建了起来。

搞油坊的时候,员工集资10万买了两套榨油设备;建了毛巾厂,集资89万买了52台织布机。

那时候,一个只有几十个员工的小油棉厂,要筹集资金并不容易。

很多人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娶妻,拿嫁妆。张士平责任重大,不敢搞砸。

然而,无论资金多么紧张,他总是坚持以最快的速度采购最先进的设备:

“我一点也不难受。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企业要做,就要做在前面。”

秉承效率第一的理念,张士平每次都能踩准市场,赢得先机。

在政策改革的帮助下,他成功地将国营工厂转变为私人控股和国家参与的公司,并创办了魏桥棉纺织厂。

很快,这个正确决策的巨大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出台“限产压锭”政策,一些老棉纺厂相继倒闭,引起全行业哀嚎。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活下来并不容易。我们应该在它受到影响之前减少投资,缩小规模。

然而,张士平反其道而行之。他引进了大量外资和港资,不断收购这些破产的企业和设备。企业规模不是小而是大,逆风成长。

对此,很多人说他是逆天行事,不明所以。

然而,张士平并不急于解释。他只是敷衍地解释:“先留着吧,以后总会有用的。”

其实,他心里的算盘早就打好了:

国家压缩的主要是国企产能,像他这样的私企小弟根本不受影响。

相反,由于国有资本的退出,给了他做大做强的机会。

五年内,他投资170亿元,将织机从4000台增加到4.2亿台,纱锭从33万枚增加到500万枚。

经过这场战役,张士平获得了“亚洲棉王”的称号。

算盘已经打好,但要接手习惯了集体体制的老大哥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98年,张士平收购了滨州最大的国有企业滨州一棉。

在他进入办公室之前,他得到了一次决胜的机会。工厂门口的红色横幅上写的不是欢迎词,而是“滚开,乡巴佬”。

张士平没有上当,而是严厉地问:“不让我来,你想把企业搞成什么样子?”

当时一家棉纺厂已经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亏损4000万元,销售收入不到一亿元,而12个财务有300多名上班族。

反观当时张士平的工厂,年销售额30亿,办公楼只有20个人,4个财务。

于是,他在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来的高管全部裁掉,然后他下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难的死命令:准时上班。

只有这一条,很多老员工接受不了。

一些油嘴滑舌的人在办公楼里围住了张士平,提出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要求恢复旧制度,和平共处。

一位情绪工作者问张士平:“我上夜班时睡着了,只迟到了两个小时。为什么要扣我一天工资?”

张世斩钉截铁地回答,“如果是在我以前的工厂,扣一个月。”

在多次解释未果后,张士平直接丢下了第一次当厂长时说的话:想干嘛干嘛,不想干就走人。

雷霆之下,第二年,一家棉纺厂销售收入增长59.6%,实现利润4000万,人均劳动效率是国企的5倍。

工厂赚钱了,员工的工资发下来了,纠纷自然就不了了之。

随后,张士平合并成立魏桥创业集团,并设厂培训: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2003年,集团子公司魏桥纺织在HKEx上市;

2005年,集团登顶,成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同年,该集团以21.1亿元的净利润和257亿元的总资产在福布斯中国企业排行榜上排名第六…

在蔡颖杂志的独家采访中,张士平被问到:

“成为世界第一后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他平静地说:“世界第一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世界最强。”

除了纺织行业,铝业是他口中的强者。

和纺织业一起发展起来的铝业,是一个无意的意外。

然而,张士平优良的体质却让铝工业“顺带”成为全球领头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进入铝工业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张士平自建电厂的创举。

1999年,张士平厌倦了被封锁的被动局面,决定自给自足。

他说:

“我是被高电价和垄断逼上梁山的。过去,我们在电力部门的电力供应方面吃了很多苦。

电价高了就容易断电,没办法。让爷爷转告奶奶,这是惯例。”

于是,他果断成立了自己的专属电厂。

虽然一期发电量很小,只有7.8万千瓦/小时,但至少避免了长时间突然停电带来的损失。

然而,这样的壮举自然遭到了淄博电网和邹平县市政府的警告:

如果你坚持自己发电,就必须把你从大电网中剔除。

经过一番博弈争论,张士平最终决定分头行动:

“以后他们管不了我了,我的发电肯定要扩大。以后他求我上网,我上不去。”

离开“机构”的直接好处是电价比国家电网低1/3,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

与之相伴的是不可避免的批评,说张士平自发电“不合法、不环保、安全性差、没有承担社会责任”。

面对褒贬,张士平始终保持低调,一边给政府发函解释,一边邀请各界人士参观,用实际成果说话。

至此,电的问题彻底解决,不仅完全够用,而且绰绰有余。

因为纺织业务需要大量热能,所以耗电量相对较小。

张士平想再成立一家企业来消耗剩余的电能,以达到热电平衡,进一步控制成本。

在考察了电解铝、铜、铁等一系列高耗电行业后,我们最终选择了电解铝。

进入这个新领域,张士平起初并没有多少信心:

“铝工业刚起步的时候,就像当年的纺织业一样,被各方排挤。没有人相信我们能做到,也没有企业愿意让我们借鉴。”

在一穷二白的不利形势下也很难发展。

有困难,但优势明显。铝的电费占总成本的45%。

而张士平用的是自己的电,成本低于市场价,相当于赢在了起跑线上。

我身边的人都说,张士平的发展战略是“把每一分钱都当成一块钱来花”。

2001年,公司开通第一条电解铝生产线;

2005年进入氧化铝领域;

2011年,再探高精铝板新材料领域;

也是在这一年,张士平铝业公司中国宏桥成功在香港上市,首日收盘价为7.9港元。

因此,他被誉为“铝工业之王”。

伴随着集团产业的疯狂增长,还有张士平的财富。他的控股近400亿港币,一夜之间晋升山东首富。

次年,该集团首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他再次成为山东首富。

张士平的野心和实力并不局限于国内的方圆土地,还在大步走出国门,开拓海外。

2014年,该集团涉足矿业。

非洲几内亚开采的18万吨铝土矿于2015年冬季通过海运运抵山东。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笔大生意不是由张士平本人处理,而是由他的儿子张博处理。

由于供应氧化铝原料的外国制造商宣布不出口,该集团不得不另寻他处。

张博走访了世界各地的矿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了在几内亚的项目。

张士平称赞道:“从了解到策划,都是我儿子做的,我根本没有参与。

尽管困难重重,我还是认为他做不到。”

不仅儿子可以独立,女儿也是女人。

为了支持父亲的事业,女儿张红霞在报考时选择了纺织专业。她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已经成长为一名不输集团工程师的专业人士。

单单通过技术测试没什么,关键是整体眼光。

至此,张士平对女儿刮目相看了:

“有一次省领导让我汇报国际国内棉花市场,我答不上来,但她对那些数字了如指掌。”

在2016年,在本集团的所有权结构中:

张士平本人持有36.3%的股份,

弟弟持有2.2%的股份,

儿子张博持有3%的股份,

女儿张红霞持有3%的股份,

女儿张艳红持有1.6%的股份,

女婿持股2.7%;

在管理层名单中,数十名张士平家族成员担任高级管理职位,这是家族企业的一个恰当模板。

当外界坚持质疑这个团队框架是否合理时,张士平直言不讳:

“既然是民营企业,就没必要回避做家族企业。

我总是对待事物而不是人。不管是谁,只要我能管好,我就用。

企业没有亲戚就不能避嫌,也不能因为不是亲戚就升职。”

在他看来,任人唯亲的“小爱”,其实就是不避亲不扬才的“大爱”。

(左张波,右张士平)(左张博,右张士平)

2018年9月,72岁的张士平卸任集团董事长,满怀信心地将接力棒交给了48岁的儿子张博。

今年,张士平家族以650亿元的财富在胡润百富榜上排名第26位。

多年前,有记者问张士平,现在铝工业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纺织工业。你有没有考虑过舍小取大?

张士平淡淡地说道:

“仅从实力上看,不纺织完全可以,也更容易。

但是纺织厂的员工呢?特别是随着智能化的进步,需要的工人会越来越少。

但作为集团董事长,我一直强调不要裁掉一个工人,要把所有工人安置到其他岗位就业,让他们顺利退休。”

他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不仅仅是随便说说,喊喊口号:

邹平县总人口约73万,集团从业人员16万,极大地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这16万人的房子都是集团建的,员工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居住,离开时退房还款;

除了家属楼,还有配套的食堂、幼儿园、医疗诊所等。,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社会。许多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工厂工作。

张士平经常嘲笑自己没受过教育,无知,所以他特别关注自己有前途的员工和孩子。

他退休那年的7月1日,集团发布了职工子女高考成绩奖励通知:

高考600分以上者奖励1万元;

700分以上及滨州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费全额报销。

如此优秀的联合福利待遇,吸引了很多人。

张士平说,“他们都来自农村,我了解他们。

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员工才能真正掌管企业。”

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他就成了员工的家人。

所以,当张士平病重住进ICU的时候,很多集团员工和家乡的当地人都在网上为他祈祷,希望他度过难关。

然而,命运是无情的。

历经千辛万苦,张士平多次让工厂起死回生,但都没能逃过疾病的考验。

2019年5月23日,张士平在邹平人民医院病逝,享年73岁。

这是一代传奇的谢幕,他们一生的功过留给世人去评说。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除了平庸,什么都没有。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是不同角度的评论而已。过多的关心只会一事无成。

短短几十年,与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不如努力争取一个结果。

正如张士平所说,“人生没有巅峰,自然也就没有退路”。

所以,当下就是一切,把握当下才能创造未来。

作者:朱晓畅&文晶石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