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高音(中国女高音歌手)

中国民歌 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1950年创刊的老牌杂志《人民音乐》联合音乐界著名专家学者、《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媒体机构,经过多日的讨论和评审,共同…

中国民歌

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1950年创刊的老牌杂志《人民音乐》联合音乐界著名专家学者、《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等媒体机构,经过多日的讨论和评审,共同评选出“新中国十大男/女高音歌唱家”(当时“歌唱家”的称号尚未普及)。这个评选不仅在当时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是非常严肃和公正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二十位歌手中,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有的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有的星光熠熠,有的定格在过去的辉煌中。今天,民谣宋军将带你回到上世纪70年代,回顾新中国“十大女高音歌唱家”。10位老艺术家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位?

王琨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王琨,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乐坛民族唱法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44年,王琨随“西战团”进入延安,并被调到陆毅工作组。不久后,王琨出演了共产党领导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白毛女》,饰演女主角Xi儿,正式走上声乐表演之路。

1954年,王琨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后担任东方歌舞团团长。1964年,王琨参演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一曲《农民朋友歌》红遍全国,不仅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赞誉,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除了演唱《农友歌》、《南泥湾》、《秋收》、《北风吹红绳》、《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等经典歌曲外,王琨还十分重视声乐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如郑绪岚、、、、牟、、索、、等,被誉为“音乐圈的伯乐”。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郭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1946年,郭加入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团,开始表演新歌剧。随着音乐表演的成熟,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1956年,郭为电影《上甘岭》演唱插曲《我的祖国》,瞬间红遍全国。歌曲传唱至今,成为时代经典歌曲。1963年,郭举办独唱音乐会,开创了民族声乐独唱音乐会的先河。在不断参演大型音乐剧的同时,郭在声乐教育方面也是大放异彩,成果遍布全球。

郭的歌曲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从战争唱到建设。几乎在中国革命的任何时期都有郭的代表作。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戏曲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被评为新中国60年来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

刘淑芳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刘淑芳,著名女高音,国家一级演员,中山市文工团歌舞团团长。1949年,刘淑芳毕业于西南美术学院音乐系并留校任教。他的音乐剧《四季》在重庆的首演大获成功。

后从中央音乐学院乐团调入中央乐团,师从、于、郎、蔡等声乐前辈,并举办上百场独奏音乐会。她随团出访了欧洲、亚洲、南美等几十个国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与此同时,刘淑芳亲自翻译和配乐了一百多首外国歌曲,甚至将无数中国歌曲传播到国外,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周恩来总理称她为“文化使者”。此外,刘淑芳还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第六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代表作品有《鸽子》、《婴儿》、《小礼物》、《斯波恩》等。

王玉珍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王玉珍是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和女高音歌唱家。由于家庭条件艰苦,王玉珍童年时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理想。然而,当她接触到歌唱课时,她被优美的歌声深深吸引,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声乐。

1950年,由于在国庆演出中的出色表现,王玉珍被推荐考上了湖北省文工团。四个同行中,只有她得到了考官的肯定,被艺术团的老师们正式录取,王玉珍的歌唱之路正式开始。

后来,王玉珍在艺术团“立下了大功”。1959年,王玉珍参加了《洪湖红卫兵》,扮演女英雄韩英。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曲《洪湖水浪涛》成为“时代经典”,王玉珍一炮而红。成名后,王玉珍于1981年赴中国音乐学院任教,继续为祖国的声乐事业做出贡献。

蔡丹卓玛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藏族著名女高音旦卓玛。1959年,蔡丹卓玛以一曲《翻身农奴唱歌》一举成名,不仅在西藏家喻户晓,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1964年,蔡丹卓玛参加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以一曲《毛主席,祝您长寿》而闻名全国,受到周总理的表扬。成名后,蔡丹卓玛并没有沉浸在灿烂的阳光下。而是回到西藏,继续为家乡歌唱。

几十年来,蔡丹卓玛获奖无数。她获得了西藏第一个“珠穆朗玛峰文艺基金奖”,中国第一个“金唱片奖”,第二个“中国美术艺术奖”,成为中国文联名誉委员。代表作有:《翻身农奴》和《唱毛主席祝你长命百岁》《给党唱一首山歌》《北京金山》《再给党唱一首山歌》。

朱逢博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朱逢博,著名的歌唱表演艺术家和女高音歌唱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歌唱家。曾开创了一代人的演唱风格,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鼻祖,是华语乐坛最具开拓性和标志性的人物之一。他被誉为“中国夜莺”、“新民歌之母”。

朱逢博演唱了10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真诚、感人、感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代表作有《白毛女》、《云上红叶》、《那就是我》、《金梭银梭》、《玛拉》等。

任桂珍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任桂珍是著名的女高音和歌剧演员。年轻时,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加入了华东革命大学艺术团,随部队南下上海。定居上海后,任桂珍进入上海歌剧院,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并逐渐成为上海歌剧院的“顶梁柱”。

1961年,话剧《红太阳》正式开拍。任桂珍演唱的电影《谁不说我的家乡好》主题曲在全国家喻户晓,得到了无数音乐前辈的认可,也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支持。

1965年,任桂珍在歌剧《江姐》中饰演江姐,引起轰动,开创了“江姐”单人表演的先河。1986年,任桂珍去意大利深造。回国后,他创办了“任桂珍工作室”,招收了无数学生,为祖国培养了许多戏曲人才。

叶佩英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叶佩英是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在一所以人为本的学校接触并爱上了中文歌曲。1951年,她告别父母,回到中国,完成了中学学业。在中学生活中,他展示了自己在声乐方面的非凡才华,并获得了许多奖项。

1955年,她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后留校深造。20世纪70年代末,叶佩英为电影《海外之子》录制了歌曲《我爱你,中国》,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这首经典歌曲被传唱了很久。

邓玉华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邓玉华是著名的女高音。她从小就非常喜欢唱歌。十岁时,她考入中央青年广播合唱团。十六岁时,她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成为首都舞台上最年轻的独唱演员。此后,在周总理的重视和指导下,先后师从著名音乐家魏、曾维贤、唐学庚、、、、陆等。

六十年代初,邓玉华录制了《毛主席来到我们农场》、《毛主席是我们社会的一员》专辑,随后在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中饰演一位彝族姑娘,以一曲《友谊》而成名,红遍全国。1974年,邓玉华为电影《闪闪的红星》录制了插曲《红山》,感动了无数人。这首经典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于淑珍

↑点击上面的链接了解更多↑

于淑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和歌剧演员。于淑珍年轻时在一家工厂当学徒。有一天,她在给农民做示范演出时,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在场,很欣赏她,就把她调到了剧院。

19岁时,于淑珍从学徒变成了职业演员。渐渐地,于淑珍小有名气,并在天津歌舞剧院站稳了脚跟。上世纪70年代末,于淑珍为电影《甜蜜的事业》录制了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广受好评,于淑珍瞬间红遍全国。

在于淑珍的声乐道路上,他广泛学习各种艺术形式,研究民歌、戏曲、说唱艺术,同时借鉴西方传统唱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演唱擅长抒情,醇厚甜美,温暖感人,风格清新,淡雅质朴,充满独特魅力。人们称赞她的歌声“像云一样高,像水一样低;从情感上来说,这首歌是发自内心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